烟台市简介
发布时间:2020-07-13
一、历史沿革
烟台历史悠久,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。早在更新世晚期(距今约1万年以前),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。7000年前,这里产生了新石器时代的白石文化。明洪武三十一年(即1398年),为防倭寇侵扰设奇山守御所,并筑“狼烟台”,烟台由此得名。新中国成立后,1950年建立文登、莱阳专区和省辖烟台市,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,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。
二、自然概况
烟台市现辖4区、1县、7个县级市和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、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、1个国家级保税港区、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82个镇、6个乡、66个街道,348个城市社区、6443个建制村。截至2019年底,全市总人口(常住人口)为713.8万。全市陆域面积1.39万平方公里,地形为低山丘陵,山地占36.6%、丘陵占39.7%、平原占20.8%、洼地占2.9%,最高峰昆嵛山泰礴顶海拔923米,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46条。全市海域面积2.6万平方公里,海岸岛岸线1038公里,近岸海岛230个,有居民的岛15个。烟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2019年全市平均降水441.7毫米,年均气温13.5℃、空气湿度62.7%。
烟台海洋渔业资源丰富,盛产海参、对虾、鲍鱼、扇贝等多种海珍品,近海渔业生物品种有200多个,有捕捞价值的100余种,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。全市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30处,其中国家级14处、占全国的1/8,拥有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“长鲸一号”,打出了海洋牧场建设“全国看山东、山东看烟台”的响亮品牌。烟台大樱桃、莱阳梨、莱州梭子蟹等农产品“三品一标”认证577个,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41亿元、连续11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。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/20、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/10,是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·葡萄酒城。地下矿藏十分丰富,已发现矿产69种,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,菱镁矿、钼、滑石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。沿海大陆架储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,属“富集型”油区。
三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
近年来,烟台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烟台视察为强大动力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以建设制造业强市、海洋经济大市、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为目标,以在省内“保三争二抢第一”为工作标准,以加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、释放经济发展新的动能、夯实战略支撑能力、改进干部作风为重点,以百项重点工程、重点项目、重大事项为总抓手,统筹推进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、保稳定、强党建各项工作,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。2019年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3亿元、增长5.5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%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5亿元、可比增长4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6亿元、增长7.4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77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18元,分别增长6.9%和9.2%。烟台是连续五届全国文明城市、连续七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、八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市。
烟台是一座因工业而强的城市。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工业门类齐全,涉及41个大类的37个,张裕、北极星、三环等百年老字号品牌享誉海内外,形成了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现代化工、黄金、食品、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万华、南山、玲珑等一批百亿级企业方阵。2019年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%,海洋主要产业产值增长10.7%,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.6%,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2个产业集群入选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。
烟台是一座因开放而兴的城市。1861年开埠、成为当时北方三大通商口岸之一,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,2015年成为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15个支点城市之一,2017年被列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“三核”之一,2019年获批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,城市信用监测指数列全国地级市第4位,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“金牌城市”。2019年,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385亿元、增长26%,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50多个、世界500强项目39个。
烟台是一座因仙境海岸而闻名的城市。“仙境海岸·鲜美烟台”是烟台的城市名片,这里四季分明、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、生态宜居,山海岛河泉俱全,拥有20多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,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,先后荣获“联合国人居奖”和“中国人居环境奖”。
烟台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。拥有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、仙道文化、红色文化、民俗文化,孕育出徐福、丘处机、戚继光、宋琬、王懿荣、杨子荣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,海阳大秧歌、蓝关戏、胶东大鼓等14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是胶东文化发祥地和胶东革命根据地的主体,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是著名的京剧之乡、鲁菜之乡、书法之乡、武术之乡。
烟台历史悠久,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。早在更新世晚期(距今约1万年以前),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。7000年前,这里产生了新石器时代的白石文化。明洪武三十一年(即1398年),为防倭寇侵扰设奇山守御所,并筑“狼烟台”,烟台由此得名。新中国成立后,1950年建立文登、莱阳专区和省辖烟台市,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,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。
二、自然概况
烟台市现辖4区、1县、7个县级市和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、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、1个国家级保税港区、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82个镇、6个乡、66个街道,348个城市社区、6443个建制村。截至2019年底,全市总人口(常住人口)为713.8万。全市陆域面积1.39万平方公里,地形为低山丘陵,山地占36.6%、丘陵占39.7%、平原占20.8%、洼地占2.9%,最高峰昆嵛山泰礴顶海拔923米,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46条。全市海域面积2.6万平方公里,海岸岛岸线1038公里,近岸海岛230个,有居民的岛15个。烟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2019年全市平均降水441.7毫米,年均气温13.5℃、空气湿度62.7%。
烟台海洋渔业资源丰富,盛产海参、对虾、鲍鱼、扇贝等多种海珍品,近海渔业生物品种有200多个,有捕捞价值的100余种,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。全市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30处,其中国家级14处、占全国的1/8,拥有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“长鲸一号”,打出了海洋牧场建设“全国看山东、山东看烟台”的响亮品牌。烟台大樱桃、莱阳梨、莱州梭子蟹等农产品“三品一标”认证577个,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41亿元、连续11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。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/20、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/10,是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·葡萄酒城。地下矿藏十分丰富,已发现矿产69种,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,菱镁矿、钼、滑石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。沿海大陆架储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,属“富集型”油区。
三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
近年来,烟台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烟台视察为强大动力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以建设制造业强市、海洋经济大市、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为目标,以在省内“保三争二抢第一”为工作标准,以加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、释放经济发展新的动能、夯实战略支撑能力、改进干部作风为重点,以百项重点工程、重点项目、重大事项为总抓手,统筹推进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、保稳定、强党建各项工作,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。2019年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3亿元、增长5.5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%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5亿元、可比增长4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6亿元、增长7.4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77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18元,分别增长6.9%和9.2%。烟台是连续五届全国文明城市、连续七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、八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市。
烟台是一座因工业而强的城市。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工业门类齐全,涉及41个大类的37个,张裕、北极星、三环等百年老字号品牌享誉海内外,形成了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现代化工、黄金、食品、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万华、南山、玲珑等一批百亿级企业方阵。2019年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%,海洋主要产业产值增长10.7%,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.6%,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2个产业集群入选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。
烟台是一座因开放而兴的城市。1861年开埠、成为当时北方三大通商口岸之一,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,2015年成为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15个支点城市之一,2017年被列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“三核”之一,2019年获批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,城市信用监测指数列全国地级市第4位,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“金牌城市”。2019年,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385亿元、增长26%,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50多个、世界500强项目39个。
烟台是一座因仙境海岸而闻名的城市。“仙境海岸·鲜美烟台”是烟台的城市名片,这里四季分明、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、生态宜居,山海岛河泉俱全,拥有20多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,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,先后荣获“联合国人居奖”和“中国人居环境奖”。
烟台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。拥有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、仙道文化、红色文化、民俗文化,孕育出徐福、丘处机、戚继光、宋琬、王懿荣、杨子荣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,海阳大秧歌、蓝关戏、胶东大鼓等14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是胶东文化发祥地和胶东革命根据地的主体,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是著名的京剧之乡、鲁菜之乡、书法之乡、武术之乡。